说起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了。如今提到长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意义和旅行符号。而就长城本身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万里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依托的规模巨大的军事工程体系。长城的存在,在古代所起到的是关乎国防民生的大计。
我国最早的长城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列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秦国、赵国、燕国均构筑有长城。秦一统天下后,更是将各国北边的旧有长城相连接,以大军屯驻应对北边的匈奴。此后汉朝继承秦朝的防御工事,汉以后的历代也有选择地构筑和使用长城。
到了明朝,再次大规模地构筑长城,并且在长城沿边形成了九大军事重镇,史称“九边”。比起以往历代,明长城在规模上是最为庞大的。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测绘局的测算,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其中人工墙体6259.6千米,壕堑359.7千米,天然险2232.5千米。由于明长城距离现在的年代相对较近,而且在构筑上规模宏大,到目前为止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其遗存是相当丰富的。如今成为旅游热点的一些长城景区,也绝大部分都是明长城。
历时数百年之后,明长城留给我们的依然是壮观和震撼,我们可以想象下在其全盛时期,东西万余里,军士数十万的时代该是何等的景象。
本文我们就围绕明代的九边军镇来谈谈明长城的作用。
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统治之后的一个新朝代,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皇帝北逃。由于元帝尚在,且其控制了蒙古本部及北方的诸多区域,对于明军来说,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明军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北伐,称为“肃清沙漠”。通过这8次大战,明军基本歼灭了北元军主力,并收复了近塞区域。
但蒙古骑兵的势力并未就此彻底被消灭,其对沿边的军事威胁依然存在。因此明朝不得不在边境保持强大的军力,以向蒙古残余施加军事压力。而大军不可能长期在外,故而沿边也施行卫所军制,逐步形成了几大军镇。
从洪武朝开始设置边镇开始,到明朝中期,九边重镇体系基本形成。
九边由东向西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从东到西,这道以长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绵延1万余里,是规模非常庞大的军事工程。
如今,我们谈起长城来,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道城墙,但实际上城墙只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完整的防御体系还包括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
这些防御工事与守关兵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就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九边防御体系中,每一个都可以视为是一个战区,每个战区内都有层级十分明确的防御单位。
具体到每边中,最高层级的为镇,其所在称为镇城,由镇守总兵官和总兵坐镇。镇城中有本镇的3000名精锐部队,其既承担守城职责,同时也是本战区的机动作战核心。
镇之下为路,将领为参将,参将所在为路城,一般每路统辖两个卫,负责本区域内的防御。路之下为卫,将领为守备,守备所在为所城,每卫管理5个千户所,千户所在为所城,每个千户又管理10个百户所,百户所在为堡城。
当然这个是理论状态,实际上也可能几个百户所都在一个堡城中,几个千户所都在一个所城中。
在不同层级的军城堡垒中,驻兵人数是不等的,同时具体到每一个军镇中,其关口和军堡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据不完全统计,辽东镇有关口11个,军堡150余个;蓟州镇有关口126个,军堡270个;宣府镇有关口12个,军堡60多个;大同镇和山西镇有关口44个,军堡60多个;延绥镇有关口24个,军堡36个;宁夏镇有关口13个,军堡38个;固原镇有关口10个,军堡35个;甘肃镇有关口15个,军堡72个。
九边合计关口约150个,军堡720多个,小规模的戍堡则更多,其中以北京周边军镇的关口和军堡数量为多,西北军镇则偏少,由此可以看出长城沿边防御体系的重点。
如此大规模的防御体系,没有充足的军力守卫是不可能的。
明军攻克元大都后,在东至辽东,西达甘肃的上万里战线上与北元军队交战,大量的军力也集中在北方。
洪武二十五年,明军在京武官二万七百四十七员,军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八人;在外武官万三千七百四十二员,军九十九万二千一百五十四人。
也就是说,当时明军的员额为120余万人,其中在京(南京)部队约20余万人,在外部队约100余万人。这100余万人中,北边军力约占到60%,为60万人左右。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继位,其致力于对蒙古诸部用兵,北边兵力又有加强。
明朝前期,九边理论上的军力为:
辽东镇,99857人;蓟州镇,78621人;宣府镇,126395人;大同镇,54154人;山西镇,27547人;延绥镇,49250人;宁夏镇,30781人;固原镇,28830人;甘肃镇95998人。
九边理论军力合计为591433人。
明朝初年的兵制为“世兵制”,即化为兵户者,世代为兵。这种制度也称为是卫所兵制,卫所兵中有屯田兵,也有城守兵,以屯田之粮除了自给自足外,还要上交一部分,作为军需。
《明史-食货志》载:
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亩税一斗,(洪武)三十五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如果这套体系正常运转,基本上军队大体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故而朱元璋得以得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但这套体系的运转也是成问题的,最大的漏洞就是时间。
时间一长,卫所的军官实际上就成为了军事地主阶级,而卫所军人则称为被剥削的对象,因此卫所军士逃亡现象极为严重,剩下的卫所军丁则又以老弱居多。
这样下来,明朝的卫所军不仅实际上的员额远不足纸面数量,而且军士、官兵存在年龄上的巨大差异。
一旦有事需要出战,不仅兵数凑不齐,质量则更是难以恭维。
所以到16世纪后,明朝不得不采用募兵制来弥补军制的缺陷。
募兵所招募的是民户,因为有着招募上对年龄、身体状况的严格限制,故而募兵几乎全为精壮战兵。但是募兵不会从事屯田,要招募战士就需要钱粮,而且募兵的薪资待遇远高于卫所兵,故而到此时明朝的军费开支就相当惊人了。
而就九边重镇来说,卫所军衰败的速度要慢于内地,但到了16世纪时,其也已经不堪作战,不得不以募兵来补充军额和战力。
明朝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对九边防御体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顿,其兵员实力一度焕然一新。
据万历时期的《明会典》所载,此时九边的军力数为:
辽东镇,94693人;蓟州镇,114854人;宣府镇,151452人;大同镇,135778人;山西镇,25287人;延绥镇,80196人;宁夏镇,71693人;固原镇,126919人;甘肃镇91571人。
以上合计为达80余万人,不过这也是理论数字,当时实际在九边布防的兵员不到60万人。
当然,即使是这个实力数,也比嘉靖之前一度只有不到30万人的兵力强了很多了。
因此,万历朝明军的军事力量一度很强。但因为众多军队所需的财政开支极为庞大,万历年间明军又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征伐,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和军力,故而到万历后期财政开支已经难以为继,军力也就此衰落了下去。
到崇祯时期,九边的防御重点在辽东和蓟州镇,此时九边原守军加上援军,理论上有66万余人,但实际上的兵力却不到50万人,而且这50万人中可战之兵不及半数。
由于军饷大都集中在辽东方向,北边其余守军困苦不堪,大多在李自成攻北京时就倒戈了,当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其中很多兵员其实就是前明军。当然这些明军中有很多在李自成败走北京后,跟吴三桂一样又投靠了清朝。
后来清军南下部队中,为之做前导的也是这些前明的边军。这就出现了一种很讽刺的现象:前明军大战南明军,而南明军中很多却又是前明军追剿多次的前农民军。
关于明代九边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是持肯定态度,另外一种则是否定态度。
前者认为,明朝九边防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拦阻了蒙古骑兵的南下,为明朝内地的稳定提供了屏障;后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实战中九边防御体系多次被突破,如明英宗时期和之后的明世宗、明思宗时期,敌军均成功抵达了北京城下,认为九边并不能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反倒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
笔者认为九边防御体系是不是有成效,还是应该分阶段来看。
在明朝初期,北边军事体系初步确立,其实这套体系最初不单单是防御之用,因为在洪武和永乐时期,一直是攻势作战。
在明军攻占元大都后,洪武时期曾8次大规模北伐,明成祖继位后,除了丘福那一次失败的北伐外,自己也曾亲率部队5次大规模讨伐漠北。
在50余年时间中,先后14次北征的频率是极高的,明军平均三四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征伐,至于沿边的小规模战争几乎每年都在进行。
因此明朝北部边军在这一时期不是在出征就是在准备出征,大军一直就布防在北部边境。与其说当时的边地是防御体系,倒不如说是大军的前进基地。
大量军队集结在北方,而且沿要点布防,使得不出塞时蒙古军队无法南下骚扰,而出塞作战蒙古军又无法打赢。
因此当时蒙古军在遇到明军主力时基本都是采取避战姿态的,这也使得当时明军对蒙古军有足够的心理优势。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除了沿边数十万边军外,在北京城周边还有几十万人的京军。
在当时的战略规划中,边军只要平时保证要地不失,大战时配合京军作战即可。不过明成祖死后,明仁宗继位只有几个月便死去了,而明宣宗在位也只有10年,新继位的明英宗只有8岁,还不能亲政。
在短短十余年中,明朝皇帝从第三任换到了第六任,由于明成祖时的军威使得明朝上下心理优势仍在,故而忽略了北方蒙古势力的整合,精力放到放在了南方作战中。
1449年,明军与蒙古瓦剌部队交战,此时在野战中明军已经不是对手了。但明军当时的京军仍在,认真筹划之后以主力兵团对战,未必会一败涂地。
不过明英宗贸然亲征,土木堡一战葬送了京军的精锐主力。此后,明京军尽管重建,但大规模出塞作战行动却戛然而止,到这时候北边防御才真正成为了单纯防御的体系。
尽管当时边地卫所也开始破败,但卫所军本身是携家带口屯驻在边境一线的,对他们来说,卫国的同时也在保家。因此蒙古军入侵边境卫所,当地军队是会奋力抵抗的,同时为了保证边境不被突破,明朝政府也会募集精锐补充边军。
因此在土木堡之后的近100年时间中,九边防御体系还是发挥作用的,起码没有出现大的崩溃。
但这是建立在蒙古未能有效整合前提上的。如果蒙古势力重新整合,形成1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军团,而且合力南下的话,九边防御体系即不堪重击。
因此到1550年,俺答汗在整合了蒙古力量后便再次突破北边防御体系,直抵北京城下。俺答汗的孤军冒进是有风险的,北京是坚城,短期内蒙古军不可能攻下,而当明朝内地援军抵达,而明九边守军仍在,倒也不是没有转机。
然而,当时主政的严嵩却并不赞成明军围击蒙古军,后者大掠一番便全身而退。
这一次堪称国耻的事件激发了明朝的军事改革,此后在南方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大量新募兵成为主力;在北方,守边将军也纷纷招募精锐为家丁,成为作战时的主力。
倭寇平定后,一些名将相继调往北方守边,以戚继光在蓟州镇为例,其整饬了防区的防卫体系,并整编加强了蓟州军力,使得蒙古军几次南下均告惨败。
辽东的李成梁则以精骑突袭,使得当面的土蛮等军无力对辽东形成威胁;而其他各边当时的防御态势也不错,九边防御体系在万历朝前期回光返照。
不过我们前面提到,万历时期明军精锐已经转为募兵,而原有的卫所军制自给自足的体系已经难以为继,此时明朝的军事开支是巨大的。
万历中期明军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征伐,史称“万历三大征”,明军虽然获胜,但军力损耗和财力损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巨大的财政压力最终并不会落到王公贵胄的头上,而是由底层百姓承担,而万历朝后期明朝内外政事的处理又是一塌糊涂,其实已经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此时辽东的努尔哈赤已经崛起,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了明军各边集结起来的精锐。不过后金军虽强,但却始终无法突破关宁防线,这也算是明朝九边体系最后发挥作用的机会了。
但在后金崛起的同时,明朝内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为了应对内外对手,明朝不得不增派赋税,加强军事。而这样实际是个恶性循环,内地的起义更加加剧,消耗了明朝的战争潜力。
甚至到最后,明朝有限的军事资源大都倾注到了关宁方向,而其他各边守军却连饭都吃不饱。这样的守军既挡不住绕到攻击的后金军,也在大顺军进攻时,大部倒戈。
所以明朝的灭亡,首先是政治腐败,然后是经济危机,最后才是军事问题。而对于明朝九边防御体系来说,公正地说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毕竟直到王朝末年,它的作用依然还在发挥。
很多朋友认为九边无用,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九边体系,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说到张飞很多人都在说他还是比较厉害的,但是相对于其它武将来说一般般了,但是如果真正了解张飞的人会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可不这样的,那么真正历史上的张飞到底实力如何?是不是被轻视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看看吧。
◆宋引章历史原型是谁?真实的宋引章是怎么样的? ◆逢蒙是谁?他是谁的徒弟?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羿和后羿是不是一个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女娲是被谁杀了?女娲是怎么死的?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区别是什么?本质方面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爆米花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宋朝其实就有了爆米花的,那么这个宋朝的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呢?然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相关的问题很多人问了,下面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吧。
◆历史上被抹去的朝代盘点 ◆元朝汉人60岁必须死是真的吗?有历史依据吗? ◆兵马俑的来历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歪曲历史汇总 ◆朱高炽不死朱瞻基必定被废说法成立吗?其实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本身的形象是被美化过的。孙悟空从灵石中蹦出,原本应该是展现出最原生态的一面,但是在西游记中淡化了这点,所以说孙悟空的真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总结孙悟空的一生可以说是有五个身份,从最自然的状态直到取完西经后成佛,当然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是最初的状态据说也是相当恐怖,如果孙悟空是妖怪出身的话估计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存在了。
◆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器有何作用 ◆朱元璋为何喜欢朱允炆 ◆朱瞻基为什么要弑父?这样的说法有真实性么? ◆河豚鱼计划是真的吗?是什么意思? ◆明朝真的有骨气吗?是最有骨气的王朝吗?丰岛海战是清朝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海战了,当时话说也打得非常的激烈,那么丰岛海战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呢?牺牲的人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一个情况吧。
◆顿巴斯地区为什么那么难打?为什么非打不可? ◆亚速钢铁厂有多难打?看看地下工事剖面图全明白了 ◆俄罗斯车臣特种部队厉害吗?从历史上的车臣战争就知道了 ◆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说到古代人对一个地方的喜爱用什么来表达,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诗句了,今天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江西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诗人都用诗句写过,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
◆救风尘讲的是什么故事 ◆救风尘是悲剧吗 ◆梦华录是根据什么改编的?关汉卿的元杂剧大家了解下 ◆君子慎独,卑以自牧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说到这个玄奘法师还是有太多的争议了,那么真正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怎么样的呢?相关的问题还是很多人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元朝一共有几个皇帝?分别都是谁? ◆怎么理解元朝统治下汉人妇女太惨这个说法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这些历史信息可知一二 ◆元朝根本不属于中国历史的说法对吗?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去哪了最近很多人对土耳其和伊拉克的战事又吸引了,很多人要问了,这两家又为什么要打起来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还是值得探讨的,毕竟国外的一些历史我们还是狩猎比较少的,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学学吧。
◆2008年格鲁吉亚事件始末 军事冲突背后又有很多故事 ◆格鲁吉亚人为什么歧视中国人?看他们总统的身份就知道了 ◆南奥塞梯地理位置在哪?人口和面积介绍 ◆南奥塞梯现在归谁?属于哪个国家? ◆美国最无能的五位总统分别是谁?话说这5个人不会被美国历史遗忘说到收藏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难度高,入不了门,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寻的,下面是一篇关于囊中羞涩如果玩收藏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
◆崖柏香味有毒吗? ◆莫桑钻和钻石的价格有区别吗? ◆金丝铁线是指什么? ◆榴石到底是什么宝石 ◆1角钱硬币价值多少钱?哪一种最有收藏价值最近很多人想知道这个中国各个朝代的时间表,那么这个表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具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启示 ◆夸父逐日反映了什么精神?说明了什么道理? ◆夸父逐日的作者是谁?是谁写的? ◆夸父追日神话故事内容 ◆夸父逐日的寓意的什么?常用来比喻什么?说起美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这个国家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是这个国家就像一个青春洋溢的青年,非常有活力,在短短的100多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说清末的时候,美国城市已经很现代化了。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末同期美国城市的照片。
◆中世纪的黑死病爆发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老鼠吗?罪魁祸首是谁? ◆希特勒的娃娃兵 ◆二战各国领导人童年照片 ◆南非种族隔离图片 ◆半米长的蜈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