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兄弟反目的情况时常上演,已见怪不怪。但叔父和侄子相争,最后还将正统皇帝赶走,自己继位的情况就比较少见了,而这就是在明朝初期发生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兵力占优,却没办法阻止朱棣的进攻,最后丢了皇位不说,自己还下落不明。实际上靖难之役会爆发并非无征兆,朱元璋或许早为这样的事埋下伏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父子关系不和是关键。
所谓“靖难”,字面意思大致是“清除、平息灾祸与苦难”。通过战争(内战)的方式,或许可以解除、平息一些负面状况(所谓“清君侧、靖国难”),但战争本身,也会带来无可避免的灾祸、苦难;战争过后的梳理或说“清算”,也势必留下这样那样或深或浅的伤痛。
所以,从解除、平息灾祸与苦难的角度讲,“靖难之役”这个概念,多多少少,有逻辑悖论之嫌。因而,这场具有相当规模、影响深远的战争,从史至今,都被不同看待。
支持建文帝代表的“正统”者认为,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的谋篡之举,是“以藩犯上”。更愿持“结果导向”者则认为,无论起因,靖难之役,使得明王朝真正“上了正轨”,实堪“大治之序幕、必由”。
骑墙而论,靖难之役的发动,实非纯然的“进步”,但“洪武”、“建文”的明初,如果没有强大外力予以重大变革,也真可能立而复破;唯独可议的,只是变革的手段——是否必须要战争?是否一定要在战争过后大兴屠戮?而已。
明初的“洪武”时代,也就是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位时期,新生王朝,确有亟待填补、修正的“天然缺陷”,大致可概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跟以往诸多改朝换代不同,这个推翻,是以民族的对立为根由、经历了持久而残酷的战争而实现,更富于由元朝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报复性。
其次,这一波改朝换代的历史巨浪,历经两个大的阶段,即汉民族众多反对蒙元统治的武装合力倾覆元帝国,和,各方胜利者之间关于“入主天下”的角逐,旷日持久、铁血无情。
再有就是最终的胜利者朱元璋的质素、个性。
史家普遍讲,纵观中国封建史,只有两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矫情点儿,刘邦“起事”前,大小还是个“亭长”,虽不是官,更非贵族,却也算“吏”,并非十足的白丁。而朱元璋则相对更“纯粹”。
此二人的另一个不同是,刘邦“起事”之初,便是一股势力的头目;朱元璋却是“噬主而尊”,更类“枭雄”。从他们“成事”后的治政表现看,同样是杀伐得位,“成功之路”更凶戾的朱元璋,更是“以武而定”,且面临“凋零百年”的人文荒芜,既没条件像刘邦那样“拿来主义”,也更加忧惧新王朝的安全,故而严刑峻法。而出身、经历等等,又不仅培植、助长了他刻薄狠辣的个性,也给人文的“修复”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白。
文化不高,又必须要谋“心治”;对知识分子依赖与猜忌共存,兴文字狱、设锦衣卫,铁血高压、酷刑炼狱,稳固政权成本太高,“大治”表象之下,人人自危、奸佞滋生,以至于不得不取缔亲手建立起来的特务政治构架(罢锦衣卫)。简直可以说,洪武后期,老皇帝面对实质上仍是风雨飘摇的江山,有些“技穷”。
好在,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368~1398、纪年31年)的开国皇帝,他的威望和强大决策力,维持住了相当程度的稳定;不幸在于,这种稳定,近乎完全他的个人领导力,而缺乏制度性保障。
这样状况,加上人文修复的缓慢、反复,形成一旦失去个别的卓越领导就会陷入治政混乱和发展迟滞甚至倒退的困局。就当时政治环境而言,避免困局、乱局最现成其实也是几乎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就只有寄望于出现新的卓越领导者。
不幸的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没能担起这个历史重任。也许,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若没有更适合承担起历史责任的人物,他(建文帝朱允炆)也还是有机会。可偏偏,历史老人在这个关键时刻,为新兴的明王朝,安排了另一位卓越人物,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
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3年(纪年,1402~1424),被后世称“永乐大帝”,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屈指可数被称“大帝”的皇帝之一(秦始皇、汉武帝、清康熙也负“大帝”之谓)。
非嫡非长却文武兼备的他,曾是父亲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在明王朝建立过程中,功勋昭昭,却在立国建朝后,被远远撂开,藩封于边陲“危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在父亲死后不久,就悍然发动“靖难之役”,以武力夺取皇权,“积怨”的报偿心理,不容忽视。
立嫡立长,是距今三千年前的“周王朝”定立的“宗法”,一直被后世尊奉(但未必能执行)。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孙皇后作为“太后”为亲生子(明英宗朱祁镇)争取“合法继承权”时,言之凿凿地说过这四个字。通常来讲,如无“意外”,“自古”帝王家,都是原则上奉行这个法则的。问题是,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嬴政)开始,直到1912年帝制结束的两千多年间,“意外”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意外”,在王朝建立之初,更多体现在继承者与其明暗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差异。而这个“能力”,在“初定”之时,更体现于“武力”的高下!隋唐如此,明朝亦然。
但相比隋唐,明朝的情况,更特别。
特别点之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一个老婆(独孤后),儿子怎么算都是“嫡”,只有长幼之分,而明朝的朱棣,却是“没缓儿”的“庶出”。
特别点之二:唐朝立国,可以说至少一半儿天下是“非长”的太宗李世民打下来的,老皇帝李渊(高祖)相对平和;而明朝的“老皇帝”朱元璋,却十分的厉害。
朱棣被封“燕王”,邑都在“北平”(今北京市)。就是从现在的疆域格局看,也比较偏北,那时更是“边陲”——北京市境内有多段长城,是明代长城,长城以外,当时即不属“大明”,为“异域”。不仅如此,燕王朱棣的北平,更曾为元帝国“大都”,是灭亡不久、仍存余火的蒙元的最核心,一旦蒙元“复起”,便是首当其冲的“危地”!所以,基本来讲,朱棣是被皇帝老爸派去“戍守”边疆、防御敌寇的。
从“正向”的“大面”看,把勇武善战的儿子放在拱卫边疆的关键点,战略上没毛病。但对肩负国家安全最重担子的儿子猜忌、限制、监视,就跟这番正面战略相矛盾了。
这个矛盾,可以说,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种子。究其根,大致两点:
一是朱元璋作为皇帝的思维使然——对有大功、负大才的臣僚(包括儿子)怀有忌惮,须尽量削实力、除羽翼,以防变乱。因为朱棣战功卓著,所以要防、谨防。因为他毕竟是儿子而非普通臣僚,所以也只是防、谨防,而没千方百计寻茬口往死里整。
另一点,也挺重要,就是朱元璋、朱棣这对父子与众不同的关系。确切说,除去“劳苦功高”,作为父亲,朱元璋对这个儿子,还存着难以明表的“嫌恶”。
这就牵涉到永乐大帝朱棣的“身世”。相关“故事”,另文再述,这儿只简单提提——关于朱棣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的生母身份低微且不受朱元璋待见,很小(有说“一出生”)就被寄养在朱元璋其他姬妾膝下,而朱元璋一直对其“因母及子”地怀有某种负面成见。另还有个比较大胆的猜想,是说朱棣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亲骨肉。
究竟怎么回事,恐怕只有生育了朱棣的那个女人最清楚。换句话说,要连她都不清楚,就没人能整明白了。
不管啥情况,总归,这个儿子,打小儿就给老爹留下了比其他兄弟更大的“阴影面积”,按说铁定“不得烟抽”;可偏偏这小子又有本事,得用!若是打天下时候陨了,倒省心;可得了天下,他还欢脱儿地活着,就得想折了。
封王、给藩邑,远远发付了去把大门,未见得是什么高妙法子,可也……怎么说?人家不出错,外敌又未尽肃,好像,也只能这样了。
微妙、复杂的父子关系,老皇帝多少无奈的安排,或许都存着个别的“偶然”。但历史在其行进途中,永远存着任谁都无法改变的“必然”。
前述的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天然缺陷”,就是必然。
强悍将领镇守要害,也是必然。
人文修复和政治信心的建立与巩固,更是历史的必然诉求。
打天下、定天下、兴天下,本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就算朱元璋是豁达全才,也终究寿数有限。何况,他并不是豁达全才。摧毁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绝非所有问题都会得以解决,更何况还衍生出了不少新问题。
历史,朱元璋之后的明朝,或许不是非需要朱棣,但肯定需要强有力的继承、发展,以及——批判。历史或许可以不选择战争,但终究选择了朱棣。
战争极端而残酷,也迅疾而坚决!
如果没有勇武善战、雄才大略的朱棣,朱元璋之后的明王朝,能否安定,能否在安定中长足发展,或许都会是问号。
如果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又可以采取何等方式巩固还很年轻的政权、拨乱反正?
历史有偶然,更有必然,但没有“如果”——即便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另外的“波拿巴”来上演类似的历史!
关于历史,尤指“军政史”,东西方史学界,素有两种“因由见解”,即“群体论”与“巨人论”。前者认为历史的推动源自蕴含“全体”概念的多元群体,并依据此,演化出“阶级”化的“人民”主体概念。后者则倾向历史由个别卓越领导者(巨人)引领、推动,认为如果没有“巨人”的引领、感召、指挥,就无所谓群体推动力。
两种观念争执到今天,辩证地看,其实并无根本的对立——无论某个个体如何了不起,没有群体的参与,也最多停留于理论,而极难(甚至“无法”)成就真正的实质性历史进程;反之,若没有强烈的感召、凝聚以及顺应乃至开创历史的领导力,群体的作用,就不容易集中、专向,对历史的推动,就难以显著呈现。
这道理,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整明白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即历史的必然;“助”可理解为“群体”、“群体推动力”;而“得”或“失”的那个,便是“巨人”。
这么一说,挺轻易就看得出,其实,“得”或“失”也好,“多助”与“寡助”也罢,真正的“灵魂”,是“道”。即:历史的必然。
历史的必然中,以蒙古帝国为代表的北亚游牧民族,终将走向崩溃式的衰落。
历史的必然中,古老的华夏民族,终将驱逐“失道”的统治,披荆斩棘地迈向“复兴”。
历史的必然中,日月相辅的“明”,终将成为这一轮复兴的担纲者。
历史的必然中,这沉重、艰巨的职责,须得两代人乃至更多代人不断批判的、修正的引领、探索、完善。
历史的必然中,历时近三年的靖难之役,留下了铁血暴戾,镌记了斑斑血泪,也开创了崭新格局,启动了熠熠生辉的大时代!
或许有别的选项,比战争仁慈,比叔侄相残温婉。但历史选择了朱元璋,选择了朱棣,战争就已几乎无从规避。
延伸来看,若无靖难之役及其创痛与负疚,不知道北镇边疆、永乐大典、七下西洋这些煌煌壮举,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和节奏到来。
睿智、严厉、多疑的父亲;强悍、坚韧、有志的儿子;于家国,他们有着多重而复杂的纠葛,于历史,他们确是前赴后继、相得益彰。靖难之役的惨痛决绝,跟他们的关系和个性绝对关联,确存着一定偶然性;但也是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发生,又似无可变通转圜。
无论怎样必然以及有多少偶然,那场战争之所以发生,决非单单只由朱棣而起。至少还有他父亲朱元璋,他侄子建文帝。当然,还有参与战争的千千万万人。甚至还包括“靖难遗孤”和他们被屠戮的亲长——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历史,说到底,是由所有人共同书写而成。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说到张飞很多人都在说他还是比较厉害的,但是相对于其它武将来说一般般了,但是如果真正了解张飞的人会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可不这样的,那么真正历史上的张飞到底实力如何?是不是被轻视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看看吧。
◆宋引章历史原型是谁?真实的宋引章是怎么样的? ◆逢蒙是谁?他是谁的徒弟?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羿和后羿是不是一个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女娲是被谁杀了?女娲是怎么死的?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区别是什么?本质方面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爆米花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宋朝其实就有了爆米花的,那么这个宋朝的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呢?然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相关的问题很多人问了,下面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吧。
◆历史上被抹去的朝代盘点 ◆元朝汉人60岁必须死是真的吗?有历史依据吗? ◆兵马俑的来历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歪曲历史汇总 ◆朱高炽不死朱瞻基必定被废说法成立吗?其实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本身的形象是被美化过的。孙悟空从灵石中蹦出,原本应该是展现出最原生态的一面,但是在西游记中淡化了这点,所以说孙悟空的真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总结孙悟空的一生可以说是有五个身份,从最自然的状态直到取完西经后成佛,当然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是最初的状态据说也是相当恐怖,如果孙悟空是妖怪出身的话估计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存在了。
◆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器有何作用 ◆朱元璋为何喜欢朱允炆 ◆朱瞻基为什么要弑父?这样的说法有真实性么? ◆河豚鱼计划是真的吗?是什么意思? ◆明朝真的有骨气吗?是最有骨气的王朝吗?丰岛海战是清朝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海战了,当时话说也打得非常的激烈,那么丰岛海战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呢?牺牲的人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一个情况吧。
◆顿巴斯地区为什么那么难打?为什么非打不可? ◆亚速钢铁厂有多难打?看看地下工事剖面图全明白了 ◆俄罗斯车臣特种部队厉害吗?从历史上的车臣战争就知道了 ◆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说到古代人对一个地方的喜爱用什么来表达,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诗句了,今天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江西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诗人都用诗句写过,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
◆救风尘讲的是什么故事 ◆救风尘是悲剧吗 ◆梦华录是根据什么改编的?关汉卿的元杂剧大家了解下 ◆君子慎独,卑以自牧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说到这个玄奘法师还是有太多的争议了,那么真正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怎么样的呢?相关的问题还是很多人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元朝一共有几个皇帝?分别都是谁? ◆怎么理解元朝统治下汉人妇女太惨这个说法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这些历史信息可知一二 ◆元朝根本不属于中国历史的说法对吗?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去哪了最近很多人对土耳其和伊拉克的战事又吸引了,很多人要问了,这两家又为什么要打起来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还是值得探讨的,毕竟国外的一些历史我们还是狩猎比较少的,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学学吧。
◆2008年格鲁吉亚事件始末 军事冲突背后又有很多故事 ◆格鲁吉亚人为什么歧视中国人?看他们总统的身份就知道了 ◆南奥塞梯地理位置在哪?人口和面积介绍 ◆南奥塞梯现在归谁?属于哪个国家? ◆美国最无能的五位总统分别是谁?话说这5个人不会被美国历史遗忘说到收藏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难度高,入不了门,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寻的,下面是一篇关于囊中羞涩如果玩收藏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
◆崖柏香味有毒吗? ◆莫桑钻和钻石的价格有区别吗? ◆金丝铁线是指什么? ◆榴石到底是什么宝石 ◆1角钱硬币价值多少钱?哪一种最有收藏价值最近很多人想知道这个中国各个朝代的时间表,那么这个表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具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启示 ◆夸父逐日反映了什么精神?说明了什么道理? ◆夸父逐日的作者是谁?是谁写的? ◆夸父追日神话故事内容 ◆夸父逐日的寓意的什么?常用来比喻什么?说起美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这个国家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是这个国家就像一个青春洋溢的青年,非常有活力,在短短的100多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说清末的时候,美国城市已经很现代化了。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末同期美国城市的照片。
◆中世纪的黑死病爆发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老鼠吗?罪魁祸首是谁? ◆希特勒的娃娃兵 ◆二战各国领导人童年照片 ◆南非种族隔离图片 ◆半米长的蜈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