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历史 > 三国历史 >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时间:2020-11-17 16:11:01来源:网络作者:本站整理阅读:

说起荀彧,相信了解三国的朋友们对这个人不会陌生了。荀彧死的时候已经是三国历史的中后期,对于这种掐头掐尾的人物事件的评述其实一件很麻烦也很艰难的事情。但是,荀彧之死在三国历史上是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性的事件,对其正确解读对于改观传统的三国历史印象,特别是《三国演义》所带给大家的民间历史影响,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荀彧之死的两个版本

荀彧的死亡在史书中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来源于《三国志》。《三国志》中记载,荀彧因为强烈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因此引起曹操强烈的不满。试想一下,曹操都张开嘴、夹好筷子要吃这块大肥肉了,荀彧突然站出来公开嚷嚷:“这块肉你不能吃,你的吃相太难看了!”。这事搁谁身上心里都会有点膈应的。要是欲望这么容易被阻止,那就没有“欲壑难填”一说了。这段时间看到荀彧就像看见一只恶心的苍蝇一样,总想把他赶走,眼不见心不烦吧。刚好,曹操准备对孙权发动“濡须之战”,于是顺理成章地就派荀彧去谯(安徽亳州)劳军了。然而荀彧却因为身体不适留在了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本就身体状况不佳的荀彧人闲想法多,把养病的时间都用来回首往事了。越是想到曹操要称魏公,就越是对曹操这种人心不古的行为感到愤恨,最后居然得了心病,忧愤而死。

原文记载“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候。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三国志》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第二个版本来自于《魏氏春秋》。这个版本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些,因为它更具有戏剧性。原因和第一个版本没有什么两样,也是因为荀彧选择和曹操唱对台戏,弄得曹操心里很是窝火。曹操虽然没有直接把荀彧怎么样,但是肯定也没给什么好脸色。荀彧多清高的一个文人啦,那与生俱来的自尊与优越感,哪里能受得了这种怪味冷落?于是就休病假了,曹操一看,本来是你坏了我的好事,我还没把你怎么样,你倒还蹬鼻子上眼了?于是,借着“慰问病人”的名义,派人给荀彧送了一盒食物。可是,荀彧还没来得及对曹操感激涕零(心里毕竟还惦记自己、念旧情),打开盒子一看,居然是一个空盒子。聪明的人也有聪明人的悲剧,不知荀彧是把曹操送来的空盒子理解成了棺材?还是荀彧觉得曹操是用空盒子比喻自己心心念的大汉王朝已经是个空盒子、有名无实了?反正,荀彧打开这个空盒子之后,就服毒自杀了。曹操后来也顺利称魏公了。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自然是第二个更为离奇、精彩,所以它的流传度也更广,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就直接引用了它。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三国志》所说的“以忧薨”,原因无他,就是《三国志》的史实性要高于《魏氏春秋》,而且在我心目中曹操是一个比较大度或者说比较能容忍的一个人。

但是,不管具体的史实是何面目,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荀彧的死与曹操称“魏公”有关,而且是荀彧自己求死的。那么,为什么曹操称“魏公”一事,能对荀彧产生这么大的刺激呢?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荀彧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了解荀彧为什么会对“曹操称魏公”一事反应如此剧烈,首先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荀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说立场改变决定也罢,荀彧选择自寻死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的“出身”以及出身所带来的信仰。

简单来说,荀彧就是一个牛人,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荀彧不光自己牛,他背后的家族也特别牛。名门名士这种标签贴到荀彧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他们家在汉朝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是士族的门头代表。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父辈八人有“荀氏八龙”美誉传遍神州。荀彧本人更是被南阳名士何颙赞为“王佐之才”。

荀彧这样的人才和其背后的家族影响力有多大,这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达不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地步,但将其形容成一个简化版的三国“孔府”是丝毫不为过的。荀彧这样的人、荀家这样的家族影响大到了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军阀或统治者都得想方设法地拉拢他们,即使拉拢不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迫害他们。(对比一下享受几千年荣耀的山东孔家就知道了)荀家是士族中的士族,荀彧是士人中的士人。荀彧骨子的那份尊贵是无法模仿的,他的那份清高也是有底气和原因的。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董卓进京后,荀彧这么一个精神上无比高贵的人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为董卓这样的莽夫卖命,于是便弃官归乡了。更何况,“董卓进京”本身就是士族阶级(以袁绍为代表)亲手导演的一场让宦官、外戚集团互相残杀的一部好戏,荀彧又怎么会为摘了自己阶级胜利果实的董卓效力呢?

归家后,考虑到天下将乱,荀彧劝说家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赶紧搬迁避祸,奈何家人留恋故土,不愿随行。荀彧便受冀州韩馥之邀来到冀州,只是到了冀州后,冀州又被袁绍所得,同为名士的袁绍自然知道荀彧这张牌面有多重要,待之如上宾。可惜,荀彧压根看不上袁绍。

初平二年,荀彧转投曹操。曹操一见荀彧,大喜过望,直接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良,并委以重任。事实上,曹操也确实没有走眼,荀彧在曹操征伐四方的过程中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各方面多有建树,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这一份光鲜的履历表足以说明荀彧是一个才情卓越的人,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荀彧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士人”。这是一个很典型、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中国历史的政治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历史的政治结构中最稳定、最顽强的一个环节。他们有资源、有能力,同时他们有底线、有信仰。他们既清高又顽固、既世故又顽强,所以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立矛盾的画面——最没风骨和最有风骨的人往往都是文人居多。

荀彧就是一个典型的有追求、有风骨的士人,所以他的政治信仰是忠君、是爱国,当然,这种“忠君爱国”受时代的限制,是狭义上的,有局限性的。所以,荀彧骨子里只会承认汉朝和刘姓天子。他在选择效力对象时也是以这个为终极导向的,他死的根源也是在这上面的。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荀彧为什么无法接受曹操称魏公?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操称魏公”意味着什么?“公”是周朝分封制度中“侯爵”的最高一等。周朝贵族等级分天子、诸侯、大夫、士。前三个有自己独立的领地。而诸侯根据领地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且是有独立主权的。所以,“曹操称魏公”其实是曹操在散发一个强烈的信号:我要独立。

曹操要是生活在周朝,这个想法其实不算啥!但是汉朝是郡县制和集权制帝国,国家的主权全部归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曹操这种加九锡的独立行为其实在当时天下人眼里就是大逆不道。而且荀彧内心里更担心的是一旦曹操走上了独立的第一步,下一步便是彻底“以魏代汉”,那样荀彧就真的只能在内心里哀嚎:“我的大汉真的亡了。”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魏公”,是曹操从汉相到自立为王的一道坎,也荀彧坚守自己政治信仰的一道坎。这一点,其实曹操和荀彧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曹操试探性地提出这么个想法时,才会引起两人之间如此剧烈的矛盾和冲突。

荀彧的理想是要辅佐曹操为汉室服务,效忠并兴复汉室,让曹操成为周公那样的千古名相、万世忠良。这是荀彧儒学背景下融入骨髓里的文化基因。当曹操从当初那个立意匡扶汉室的汉臣逐渐转变成了一个意欲取而代之的汉贼时,荀彧对待曹操的态度已经逐渐开始崩塌了。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曾经寄予了多少希望,随之而来的失望也就有多重。多少曾经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分歧而走上了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的道路,此时的荀彧和曹操在政治上已经是处于敌对关系了。这一切的根源和最直接的症结就在于曹操要加九锡、称魏公。有些窗户纸是不能捅破的,毕竟没有摆明车马之前,聪明的人都可以装作踹这个明白装糊涂,但是一旦最后的遮羞布被掀开了,装糊涂的空间都没有了,彼此之间只能撕破脸皮了。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荀彧不能接受曹操称魏公,归根到底是不愿意背叛自己的政治信仰。我们可以把这种信仰理解为文人的忠君爱国思想,但也可以理解为士族阶级在封建政治中的顽固、清高和自信,荀彧和其背后的荀家是不能接受一个宦官之后的曹操成为新的帝国掌控者的。(这一点的深层次原因前承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后接晋朝的士族政治,此处不赘述)

荀彧不能接受曹操称魏公,其实是两种不同阶级理念和矛盾的碰撞与冲突的必然结果。就像当初陈宫不愿效力曹操、袁绍、袁术等世家大族不能真正容纳接受曹操等是类似的原因。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荀彧为什么会以死来抗争?

在这里,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三国的主线人物。我想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曹操还有很多误解,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大多数人只认识到了曹操枭雄的一面,而没有了解到曹操英雄的一面。

曹操是一个官二代,但是又是一个不大被人看得起的官二代,因为他是宦官之后。不要忽视这种出身论对古人的影响,这种出身很有可能导致曹操一辈子走不进士族的核心圈子。因为任何圈子都是带有一定的排外性的,像士族阶级这种核心圈子在三国时期的排外性是尤其明显的。

曹操从小就跟袁绍这样的世家子弟玩在一起,但这也只是少年心性的玩耍,并不代表士族阶级真心接纳了这个一心向他们靠近的少年了。在士族阶级导演了一部天下大乱的大戏之后,他们觉得在接下来的历史舞台上理所当然应该是由他们来唱主角,毕竟他们分量最重、实力最强。而像曹操这种游离在士族阶级核心圈子边缘的人注定要被冷淡。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所以,十多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只有曹操这个愣头青冲上去跟董卓硬碰硬了,并且战前得不到士族们的支援,战后得不到诸侯们的补救。打光家底的曹操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靠着曹家、夏侯家的老家底另行招兵再东山再起。

可以说,前期的曹操是渴望融入士族阶级的,但是并不被接纳(这或许是曹操一生的痛)。在经历多次失败与打击之后,曹操意识到只能靠自己,曹操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证明自己——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地位,让寒门和自己这样的伪士族也有机会抬头。这是曹操的终极理想,也是曹操的伟大之处,最后也成了曹魏的失败之处。

但光有理想,没有进步的阶梯,注定会一事无成。当时的主要社会资源还是集中在世家大族手里(袁绍一出来就是大佬,刘备奋斗几十年还没有根据地,原因也在此),曹操在心底选择了一条与士族为敌的道路,但是明面上又不得不依赖于世家大族。所以,曹操在历史上有着多面性,求才若渴、娶人寡妻、好杀名士、生性多疑,其实都是与此有关——不得不用士族,但是又不敢也不愿放心用。

荀彧选择投奔曹操,这个事情对于历史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它让曹操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这也证明了士族集团在人才、政治上的先天性优势。其次,荀彧选择曹操,一方面是对曹操个人能力的信赖,一方面也是士族集团对曹操的试探。最后,对于曹操和士族集团来说,一直有一根红线在默契地约束着他们(不能自立)。荀彧投奔曹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说是荀彧(士族集团)投靠了曹操,更像是他们选择了向曹操投资,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曹操、荀彧两个信仰、追求不一样的人杰走到了一起,在艰难前行的阶段,那遥不可及的理想之间的矛盾并不激烈,两人的合作自然是如鱼得水。但是,随着曹操的势力冠绝一时的时候,两人的走向不可避免地来到了分差路口:一、我们无法去非议曹操的不臣之心。首先这背后是曹操关于理想帝国的一种设想,也是曹操关于个人名利、权欲的一种极致追求。并且曹操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儿子、爱将、战友多少人为之灰飞烟灭?自己也因此白了多少黑发?历尽多少酸楚?二、我们也要理解荀彧的“固执”。曹操早就不是当年的曹操了,可荀彧还是当年那个荀彧,这用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就是不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显得荀彧有点固执。但是,这首先是时代的局限性,同时这种固执显得荀彧的形象尤其的高大,人格尤其的宝贵。因为荀彧是一个文人,一个文人身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文骨,要有一点傲骨,要有坚定的信仰。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也尤为重要。

在荀彧内心里,还有一点是让他很自责的。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荀彧,就绝对没有曹操今天这样的发展和实力。现在曹操意欲篡位,这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结果,竟然自己就是最大的帮凶。而且现在的曹操已经势力强大得无法阻止了。荀彧在内心里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并且无法和自己和解。他自责也觉得无颜去见自己的先祖和同仁,他为难又不知道如何面对曹操和汉室江山。

继续帮曹操,荀彧就背叛了自己;不帮曹操,荀彧也难逃一死。这实际上是一个生死抉择的时机,忠义两难全,荀彧最终选择坦坦荡荡地死亡。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荀彧之死的一点历史感想

每一次读到荀彧之死,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最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荀彧和曹操两个,荀彧白衣飘飘、悠然而去,脸上带着洒脱与轻松;曹操月下伫立、良久不语,脸上带着凝重与忧伤。

死,对于那时候的荀彧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人一般地,都是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除了那些实现了理想的人,现实对于其余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桎梏。既然荀彧无法在现实、自己内心找到和解的方式,死,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而且,此时的荀彧死了,至少还赢得了生前死后名。甚至还可以把他的死当作——他想凭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以他的死作为对曹操称“公”甚至以后称“帝”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对与警告。这种死,是荀彧在精神最后的坚持。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但是对于曹操来说,荀彧的死却不是最好的结果。一来曹操在内心里十分敬重和珍惜荀彧这个“吾之子房”;二来曹操在内心里更希望荀彧能理解或者接受自己的追求,而不是无声的抵抗。三来,曹操此时提出称“魏公”,未必不是对士族集团的一种试探。可结果表示,曹操终究不能被士族集团真正接受。曹操终生不称帝原因也在此,司马家最后能够窃取胜利果实,原因也在此。曹丕即便称帝了,但也不得不采用九品中正制,原因还是在此。

三国这一段历史,在中国民间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了,但是精彩的是桥段,不变的是主线。朋友们在思考这段历史的时候,记住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士族集团从东汉末年被外戚、宦官集团打压之后,到东晋士族政治明目张胆崛起之前,最为关键、最为激烈的挣扎和斗争。

明白了这样的历史主线,对于三国历史的很多问题,我们都会迎刃而解,也会对很多人物印象有所改观,比如曹操、荀彧……

标签:荀彧三国时期中国历史 上一篇:卫瓘一计害三贤,为何却死在女人手里 下一篇:张辽追杀曹操,追杀刘备,追杀孙权,分别是什么时候?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