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历史 > 春秋历史 > 李牧究竟死的冤不冤

李牧究竟死的冤不冤

时间:2021-01-09 09:16:12来源:本站整理作者:万里挑园阅读:

赵国两位大将廉颇和李牧先后被害,无疑是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所以有人觉得赵国是亡在了自己人手里。要说赵王是否后悔杀李牧,事后肯定后悔,但也无济于事,只能说李牧最后没有遇上一位明君。不过就算李牧不死,最终赵国也是难以抵挡秦军的攻势,但李牧被自己人冤杀着实有些令人无语。下面就来回顾下李牧的生平,看看他的一生到底是如何走向这场悲剧的。

李牧究竟死的冤不冤

1、名将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了王翦比较圆滑得以善终外,其余三位都用实力证明了“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气”这句话。

李牧在这四大名将中算是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了,他这一生几乎都是处于国君的猜忌之中,以一己之力抗击秦军入侵,最后却被昏庸的赵王迁和佞臣郭开联手杀害,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不过要是深入分析下赵国的国情以及李牧的性格,就会发现李牧的悲剧命运从他出道之日起就已经注定。点背总碰上昏君是一方面,自身棱角太多是另一方面。这两方面累加起来,最终成为砍向李牧的那把利剑。

李牧是廉颇、赵奢之后赵国唯一的顶梁柱,本来赵括也可以勉强算作一根不太粗的柱子,可长平之战中赵括被乱箭射死,廉颇年纪也大了,李牧就是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接受国君委派,到赵国边境线雁门关一带混基层打匈奴。

当时赵国的边境线简直一团糟。长平之战后,赵国40万大军被白起坑杀,其中也包括赵孝成王的爷爷赵武灵王费劲巴力训练出来的草原飞骑。自此,赵国边关再也没有足够的的防御力量抵御匈奴,日益衰微的国力也不允许他们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说实话骑兵实在太烧钱了,战马得喂精饲料,不然极容易跑肚拉稀丧失战斗力,骑兵的装备也比步兵的费钱,训练起来难度还相当大,毕竟马背不比平地,训练不到位极容易从马背上摔下来断胳膊断腿的。

当时赵孝成王因为长平之战的失利正一脑门子官司呢,哪还顾得上搭理北边这群拿着弯刀、嗷嗷乱叫的少数民族。可是完全放任不管也不行,匈奴实在太讨厌,动不动就冲进边境线掠夺物资,边境地区老百姓纷纷逃亡,粮食生产趋于瘫痪,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大环境。

赵孝成王虽说缺点一箩筐,什么耳根子软啦、不思进取啦、领导能力差啦,但总归能够看出李牧的才华,派他去镇守边关。李牧临走前,赵孝成王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李啊,只要是能把那群披着羊皮的匈奴给哥战败,要啥你随便说。”他给了李牧充分的自由权,规定李牧可以自行设置官吏,而且整个雁门郡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他自己支配。

说实话这种规定在当时就是张空头支票,是个人都能看出来,雁门郡让匈奴给霍霍够呛,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到这种地方当统帅,简直一点前途都没有。可人家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就是可以在绝路中趟出一条活路来。李牧到雁门郡没多长时间就出名了,不是因为作战勇猛,而是因为没出息。

只要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那报警的黑烟一冒,李牧就赶紧轰着士兵和老百姓收拾东西躲进城内,从来不主动出击。时间一长匈奴军认为李牧胆小如鼠,就连自己手下士兵也感觉主官太丢脸,是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

事情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孝成王面子上有点挂不住。李牧是他给安排到边关的,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嘛。于是赵孝成王派出使者传达他的意思:“你小子别给我当缩头乌龟,赶紧给我带兵出去打匈奴。”然后李牧依然如故,把领导的话当成耳边风。赵孝成王那个气啊,小样,我还治不了你,立刻空降来一位将领,把李牧踹出雁门郡。

李牧究竟死的冤不冤

2、大破匈奴

这位新来的将领倒是挺勇猛,只要匈奴入侵立刻下令迎战,可他打不过人家,每次都被匈奴按在地上摩擦,既丢物资又丢人。老百姓的牛羊被抢走,地也没法种,纷纷收拾了包裹逃亡去也。赵孝成王没法子,亲自上门去请李牧,李牧借口有病,坚决不肯就任。看见没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位列四大战神之首的白起就跌在这上面,没给秦昭王面子的结果是被逼自刎。

李牧比白起岁数小,就算长期在边境上呆着也该听说过白起的故事,可他却坚决要走前辈覆没的老路,谁都拉不住。还好他和赵王最终达成了和解,但和解的前提是要赵孝成王完全遵从他之前的路线,赵孝成王答应了。

李牧又回到熟悉的雁门,还是按老法子继续坚守。等到力量积蓄得差不多后,他选了10万精兵强埋伏好,趁着匈奴晚上睡觉时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匈奴被打得找不着北,最后除了单于带领少量部队逃走外,10万骑兵全被咔嚓。此次战役让李牧扬名天下,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要知道,虽然这场战争胜利了,但赵孝成王的心里非常不痛快。当初他执意认为李牧的坚守方针有问题,如今李牧用一场胜利证实赵孝成王的军事眼光不行,换成谁谁也不高兴。

于是在赵孝成王任期范围内,李牧再未得到重用,始终在北部沙漠地带吹风。赵孝成王去世后,儿子赵王偃继位,这位仁兄跟廉颇有点不对付,加之他的伴读郭开曾被廉颇训斥过,哥俩一合计,让乐乘去取代正在打赵国的廉颇,廉颇掉头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出走魏国,这顿“神”操作下来,赵国已无将领可用。

所以当秦军气势汹汹来袭时,赵王偃环顾赵国,只剩一个李牧可用,于是李牧从边境被征调至主战场。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宜安一战,李牧大破秦军,他还打败了趁火打劫的燕国、韩国与魏国的一系列进攻,不愧其名将称号。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进犯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国看到在战场上取胜太艰难,又想起了“老朋友”郭开。此时赵王偃已经去世,儿子赵王迁继位,郭开摇身一变成为赵国丞相,真正是位高权重。

这个郭开虽然人品奇差,但是颇有职业道德,有着“收钱办事”的良好信誉,收了秦国人的大量金子,郭开立即在赵王迁耳朵边嘀咕:“听说李牧要造反。”做戏做全套,他还伪造了李牧与秦国往来的书信。赵王迁就是个喜欢享受的花花公子,一听老师说李牧要造反,当时就急了,立即召回在前线奋勇抗秦的李牧。李牧知道自己一走赵国必然完蛋,拒绝交出兵权。赵王迁与郭开暗中派人窥探李牧,趁他松懈时将他杀害。李牧被杀后三个月,王翦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

李牧究竟死的冤不冤

3、李牧死的冤吗

要说李牧的运气确实不好,他赶上的这三代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赵孝成王耳根子软,长平之战把赵国的老本给赔进去了;赵王偃就知道宠爱歌妓,甚至废掉太子,把不学无术的赵迁推上王位;赵王迁就别提了,估计他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但不论遇上的是昏君还是明主,李牧其实都很难逃脱悲剧的结局。权力太大性格有硬伤,这两点是致命的。李牧在驻守雁门关期间,集官吏任免、财政税收大权于一身,还手握15万精兵。加之他很体恤士兵,无论多苦难都保障士兵吃好喝好,因此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有时候太出挑了不是什么好事,他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君王与权臣的猜忌。

不止是李牧,古代那些统兵在外的大将,没几个不遭到君王猜忌的。除了赵匡胤巧妙地用了个“杯酒释兵权”完美解决过该问题外,这个矛盾几乎无解。而且赵国国君特别缺乏安全感。赵国是个政变频发的国家,十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大规模的政变就发生了九次之多,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也是在“沙丘之乱”政变中被幽禁后活活饿死,所以赵国国君对于手握军权的人天生就有一种恐惧感。

赵国的传统是喜欢用自家亲戚,大家都姓赵,你好我也好。为什么长平之战用赵括换下廉颇,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赵括属于自己人,用着放心,廉颇在朝中属于中间派,自然要受到排挤。李牧也是如此,本来赵国君主对非赵姓将领就是处于不信任的状态,李牧长期在边境打仗,远离政治核心,随便有人说几句坏话就会招致国君的猜忌。偏偏李牧又不会来事,性格倔强不知变通,大事小情也不向上头汇报,这点其实相当危险。

李牧是位极有个性的人物。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到底。说到底在赵国人家赵王才是老大,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相当不妥,不尊重领导、不给领导留面子最终导致赵王对李牧相当不信任,秦国的反间计轻而易举便获得了成功。

最后赵王要解除李牧兵权时,李牧的做法其实相当有争议。也许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知道自己一旦离开,赵国必败。但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拒绝交出兵权其实就等同于谋反。但是和廉颇比起来,李牧的气节还是值得称赞。

战国末期流行的是功利主义思想,很多人汲汲营营,信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廉颇更多的是为自己谋利益,所以他受到排挤后选择了出走。而李牧更多的是为国家为大局考虑,他没有为自己做过多考虑。

如果当时李牧临阵倒戈投降秦国,他也不会沦落至如此下场,所以他的结局带着一种英雄主义的悲凉色彩。

标签:赵王李牧 上一篇:秦国对百姓那么残酷 为何百姓还愿意为秦国打仗 下一篇:息夫人的典故故事介绍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