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最出名的两位圣人中,玄奘是其中之一,除他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家喻户晓的六祖慧能。当然了,这两个人千百年来也是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名气大也是正常的,不得不感念中国文学的力量之大,玄奘因为一部《西游记》而人尽皆知,而六祖惠能则由于其“衣钵相传,心心相印”的种种故事闻名遐迩。但是,文学传播带来的弊端同样明显,六祖惠能被演绎成为了种种虚妄的传说,而玄奘本人的形象也被固化为取经的唐僧。
玄奘的真实面貌如何?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晚年的境遇如何?这是人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便是他曾经去了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玄奘取到了什么经典,这不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甚至吴承恩还要搞出“迦叶阿难要人事”,“无字经书被水淹”这样的情节,来增添他的小说中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剥开这些光怪陆离的传说演义的表层,笔者想与各位读者一起,穿越浩瀚千年的历史,还原一位在人世间行走的大唐玄奘。
唯有将玄奘还原为一个人,唯有将其放在他生活的历史境遇中,才能让一个真实不虚的玄奘呈现在眼前,这是笔者撰写佛教历史人物文章的主旨所在。凡是世间之人,大抵都逃不出四个字——悲欣交集,这是弘一大师圆寂时留下的偈语。这四个字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笔者以为是有道理的,入世混迹红尘也好,出世斩断尘缘也罢,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细细想来不过都是一悲一喜。
《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俗家姓陈,名祎,今天的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玄奘13岁出家为僧,21岁受具足戒,期间云游天下访遍名师,学习的主要经典是《大般涅槃经》、《摄大乘论》、《俱舍论》以及《杂阿毗昙心论》等等,他在青年时期就负有盛名,能够独当一面登坛说法。但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他发现每位老师对于经论的阐释都不一样,正巧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从天竺来的外僧,告诉他天竺国有弥勒菩萨留下的《瑜伽师地论》,玄奘心向往之。
以上便是玄奘取经的大概机缘,并非像吴承恩说得那般“金蝉子转世”,而后还有江州刘洪杀死其父亲,掠夺其母亲等等戏剧性的故事。玄奘本人真正的戏剧性是,他曾经想朝廷请求出关,但是遭到了断然的拒绝,他的西行之路实际上带有非法的偷渡色彩。当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唐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饥荒,官府才开始放松了对人员流动的管制,允许他们自行外出谋生。
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遭到朝廷的拒绝之后,玄奘实际上已经动身出发了,“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这在当时是非常叛逆的事情。玄奘这个人在西行之前,就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17岁的时候就告别长安的兄长,先是到了武汉地区,然后入川到了成都地区,直到21岁时受具足戒之后,他依旧不改云游四方的习惯。也正是四处云游,使得玄奘发现了地论师和摄论师之间的矛盾点,这是他西行求法的一大因缘。
玄奘从长安出发,抵达了姑臧地区之后一路前行,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主要是怕被官府发现),他选择了极为谨慎的“昼伏夜行”。而后由瓜州抵达了玉门关,出关之后足迹踏上了今天的新疆哈密,而后抵达了他西行之路的第一站——高昌国。玄奘抵达高昌国的时间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他在这个佛教氛围浓郁的国家,受到了极为崇高的礼遇。
影视形象中的玄奘
可以说,玄奘的长达17年的西行之路,途径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九死一生艰辛备至。但这一段时期的玄奘,心境和生存环境都是比较纯粹简单的,此时他的身份属于“自由学者”。虽然他是从唐帝国偷渡出来的,但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领导人,还是给予了他足够的尊重和礼遇,原因在于玄奘只是一位纯粹的求法者。换一句话说,玄奘在外的17年虽然险象环生,但他并没有什么压力,从精神状态的角度来讲,他是极为自在轻松的。
从第一站高昌国出来之后,玄奘可谓是一路向西,足迹遍布库车、塔什干、撒马尔罕城、葱岭、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一直到了迦湿弥罗国才稍作歇息。在这里,他跟随当地的僧胜学习了《俱舍论》、《顺正理论》以及因明(佛教逻辑学)、声明(佛教修辞学)等课程,为他日后继承发扬唯识学宗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玄奘这个人没有门派之别,无论是大小乘的僧侣还是婆罗门的学者,只要他是觉得有学问的人,他就虚心地向他们请教。
玄奘途径的地方极其复杂,尤其是语言相当繁杂,笔者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玄奘是如何与这些人交流的?根据史料记载,玄奘掌握了数十门外语,精通梵语和巴利语,或许这只能用菩萨再来解释了。总而言之,玄奘在抵达印度的那烂陀寺之前,先后在数个地区跟随数十位老师学习,学习的范围涵盖佛教大小五明,而且还有婆罗门教派的理论。在贞观五年,玄奘终于抵达了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并且跟随高僧戒贤法师学习。
玄奘的唯识学基础就是戒贤法师帮他打下的,在那烂陀寺,玄奘系统地学习了《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和声明,并且广泛涉猎了婆罗门经典。在那烂陀寺,玄奘一共待了整整5年,此后经历了印度的大小邦国后,在钵伐多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停留了两年,学习了《阿毗达摩论》、《成实论》和《摄正法论》等经典后,又重新回到了那烂陀寺。当然, 其后的玄奘又抵达了很多地方,并且不断地学习各种佛教经藏。
玄奘与戒贤法师
玄奘的高光时刻是受到戒日王的礼遇后,参加了曲女城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这次大会历时75天,玄奘作为论主声震五印。当时主持大会的有来自五印度的18位国王,3000多位大小乘的顶尖学僧以及外道精英2000余人,玄奘高坐法台任人发问。最终的结果是75天的时间内,没有一个人难倒玄奘,于是他被大乘僧众尊称为“大乘天”,被小乘僧众尊称为“解脱天”。不久之后,玄奘就起身回国,从此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玄奘出门时不到30岁,归国之后已经40多岁了,他回国的消息传到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百十万人涌上街头,企图一睹这位圣僧的尊容。唐王李世民给予了玄奘极高的礼遇,但玄奘从此以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凄惨的晚年在这里埋下了祸根。玄奘本人虽然对政治没有兴趣,但他崇高的地位使得他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漩涡,他的境遇在这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李世民而言,他极度尊崇玄奘也好,为玄奘修建译场也好,出于宗教的考量少,出于政治的考量多。当时的李世民相继征服了高昌、焉耆等西域诸国,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征服龟兹,同时出征高句丽。在一千多年以前,“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更有分量,而玄奘拥有的知识正是李世民所需要的——他对西域诸国的了解。同时,佛教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显教,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玄奘的身份无疑是李世民的招牌。
另外一点,玄奘归国是在公元645年的2月份,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49年驾崩,他在此时已经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衰弱了。“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一直是一个阴影,加上晚年的身体变差,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很对他的口味。各位读者也不必笑话笔者,皇帝面对死亡与常人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要不然秦始皇、汉武帝这些皇帝,怎么个个都要求长生不老呢?人都是怕死的。
大雁塔下的玄奘雕像
种种原因之下,玄奘成为了李世民的座上宾,常常被邀请到宫中讲演佛法。当然,李世民听不听得进去是一回事,心理安慰的作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时李世民身边的红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也公开推崇玄奘,著名的《唐三藏圣教序》就是褚遂良书写的,时间是在大雁塔落成之后。可以说,玄奘在刚刚回国的几年,受到的待遇是极为尊崇的,但随着李世民驾崩高宗李治去世,他便陷入了政治因素带来的恶果。
李世民在驾崩之前留下了三位“托孤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和徐懋功(演义中徐茂公原型),这三位大臣都是李治参与皇子之争的拥护者。但是随着太子李治成为了高宗,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便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长孙无忌这位老臣,他不仅仅是托孤大臣那么简单的身份,他还是李治的亲娘舅,这个集外戚与相权于一身的男人,很快就成为了李治的眼中钉。
早在李治参与皇子之争时,长孙无忌就曾公开放话:“谁敢不让李治当太子,我就对他不客气!”这样的话从一位大臣嘴里说出来,多多少少味道不对,李治当时是忌惮他的。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则让高宗李治原来越愤怒——关于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情,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强烈反对。李治当时想拿褚遂良开刀,但遭到了长孙无忌义正言辞的呵斥:“这是先皇遗留的托孤大臣,莫非陛下也敢痛下杀手吗?”
徐懋功这个人比较会站队,他在中书舍人公开站出来支持“立武昭仪”后,一句话就为李治和武则天点出了方向:“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和武则天茅塞顿开,马上就着手“废王立武”的事情了,在一年之前(654年),武则天已经彻底地坚定了李治的决心——她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当然,李治“废王立武”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出于对相权以及老臣的打击,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就在这里。
影视中的唐太宗与长孙无忌
公元655年10月13日,李治废除了王皇后并且将其全家流放岭南,7天之后昭告天下,武昭仪为大唐皇后。褚遂良随后被贬,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和实力大大下降,武则天和李治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讲,李治的一系列举措绝对是明君所为,他解决了魏晋以来皇权不振的局面。但是,这就苦了不懂政治的玄奘,他的晚年也因此遭受了祸劫。
站在李治的角度,玄奘是与长孙无忌等人一伙的老臣,即便他没有什么权力,但他的象征意味还是相当浓厚的。公元654年,李治决定移驾东宫以摆脱束缚,特意下令将法师接到自己的身边“同住”,实际上就是将他软禁。原因非常简单,李治不能杀玄奘,因为他是佛门领袖,而且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但是他可以借此机会打压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这等于释放政治信号,李世民在世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与玄奘的关系不一般。
玄奘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他没有太多的政治愿望,否则他根本就不必回国,西行路上的哪一个国家都对他礼遇有加,当时的戒日王更是极为尊崇他。玄奘出国是为了求法,回国是为了传法,而不是什么衣锦还乡。但玄奘也是人,而且是个极度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卷入了政治斗争,即便他只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玄奘当时已经进入老年了,此时距离他圆寂还有10年的时间,他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老和病痛中。
高僧也是人,很多高僧在圆寂之前都示现了“病苦”,连《阿含经》中的佛陀也是如此。玄奘被软禁之后,原本觉得就在东宫译经也不错,但李治的诏书是“翻译僧五人,随行弟子一人”,根本难以完成佛经的翻译工作。玄奘在长安慈恩寺译场的学僧成千上万,这是因为佛经的翻译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很多工作都需要分工并且反复地打磨。历代的佛经翻译,虽然署名都是“某某三藏法师奉诏译”,但基本上都是团队完成的,写上去的名字只是灵魂人物而已。
影视中的李治与武曌
人手不够,效率低下,琐碎的翻译工作使得玄奘的身体吃不消了——他开始疾病缠身。玄奘大病倒是没有,但小病不断,可惜东宫并没有为他配备医疗团队。住在皇宫中与住在寺庙里是不同的,玄奘对这里不熟悉也没有贴身弟子的照料,不得不外出寻求医药。一代佛学大师的晚景,竟然如此凄凉,如何不叫人感慨?此事被李治得知后,他大为恼火,马上便派了太医为玄奘医治。玄奘的名气太大了,这件事传出去不好听。
整个显庆年间,玄奘的生活都非常不如意,即便是如此,李治还是相当忌惮他。玄奘曾经返乡过一次,找到自己的姐姐后发现父母的坟茔过于破败,于是便请求为父母改葬。结果这件事也使得李治十分不满,当时玄奘回乡改葬父母的消息泄露,数万人来到玄奘的故乡参拜,为的就是一睹大师的风采。对于这样威望崇高的一个人,是个皇帝就会忌惮,更何况玄奘在当时属于李治的对立派。
公元659年,许敬宗告发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七月逼迫舅舅自缢,随后将其一家发配岭南为奴。当然,这件事情是政治上层自编自导的惨剧,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拔出老臣的势力,巩固皇权并且扶植自己的势力。长孙无忌死前,玄奘请求前往少林寺养老,结果触动了李治的逆鳞。但玄奘的思路还是“避祸”,他又在长孙无忌死后三个月,请求前往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
此时,长孙无忌已死,褚遂良在两年前就死了,于志宁选择站队武媚娘,李治这才批准了玄奘的请求。但玄奘已经身患顽疾,而《大般若经》梵本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玉华寺原本是避暑的行宫,在李治的永徽初年被改为寺庙,此地寒凉透骨而偏僻陡峭,实际上是不适合年老患病的玄奘居住的。玄奘当时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便同意了弟子的请求,将《大般若经》删掉一部分后进行翻译。
但随后玄奘便噩梦不断,不是梦见自己与野兽搏斗,就是梦见自己从高山坠落,要么就是梦见各种妖魔鬼怪。玄奘大师每晚都被噩梦惊醒,汗流浃背惊恐到不能自己,最终还是决定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玄奘在当晚再次做梦,梦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出毫光,慈悲照耀。玄奘晚年翻译的最后一部经典,就是这部《大般若经》,历时四年余,译文600卷600多万字。
大般若经
此经翻译后不久,玄奘经常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好,不似翻译经书那般有精神。于是,他开始向自己的弟子交代后事:“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由于玄奘大师晚年经常生病,于是他的弟子们就问他:“大和尚圆寂后,可以往生弥勒内院吗?”玄奘毕生发愿前往弥勒净土,即都率天宫的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讲法。玄奘回答说:“然也!”
麟德元年正月,玄奘的一个来自高昌国的弟子急急忙忙地找他:“师父师父,我做了一个噩梦!”
“你梦见了什么?”
“见有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
“此事与你无关,这是我要走了!”
第二天晚上,玄奘在屋后摔倒且病情加重,五天之后,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卧床圆寂。“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长安城方圆内外五百里的百姓,全部赶来送别,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但高宗李治依旧没有对玄奘和解,偌大个大唐王朝,没有一位官员来送别大师,玄奘也没有得到任何追谥和封号。大唐皇帝的诏书只是写:“允许僧尼百姓吊丧,报销丧葬经费,妥善保护经书”,除此之外,只字未提。
玄奘玄奘,自归国之后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昔日李世民两次要求其还俗,而后李治对他百般打击。一代高僧晚年疾病缠身,最终在跌倒五日后圆寂,为世人留下了种种难以名状的遗憾。但大唐百万的民众为他送别,或许只有同时代的人,才更能够感受到大师人格的伟大与慈悲吧!“人有悲欢,月有圆缺”,大师也不必那么圆满,毕竟他只是一个行走在红尘俗世中的人而已。神化的大师不能让我们接近真理,唯有以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佛法的伟大与震撼!
此图非玄奘圆寂送葬图,实为袁世凯送葬图,借用之
荒诞与庄严、欢欣与悲凉、圆满与残缺,似乎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也许玄奘大师便是如此看待的吧!弘一曾有遗言曰:悲欣交集。然而然而,凡人之眼,悲欣交集;佛子之眼,诸相非相!末学谨以此文,顶礼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或已飘飘然往生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敷演正法。南无阿弥陀佛!
说到张飞很多人都在说他还是比较厉害的,但是相对于其它武将来说一般般了,但是如果真正了解张飞的人会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可不这样的,那么真正历史上的张飞到底实力如何?是不是被轻视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看看吧。
◆宋引章历史原型是谁?真实的宋引章是怎么样的? ◆逢蒙是谁?他是谁的徒弟?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羿和后羿是不是一个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女娲是被谁杀了?女娲是怎么死的?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区别是什么?本质方面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爆米花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宋朝其实就有了爆米花的,那么这个宋朝的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呢?然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相关的问题很多人问了,下面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吧。
◆历史上被抹去的朝代盘点 ◆元朝汉人60岁必须死是真的吗?有历史依据吗? ◆兵马俑的来历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歪曲历史汇总 ◆朱高炽不死朱瞻基必定被废说法成立吗?其实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本身的形象是被美化过的。孙悟空从灵石中蹦出,原本应该是展现出最原生态的一面,但是在西游记中淡化了这点,所以说孙悟空的真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总结孙悟空的一生可以说是有五个身份,从最自然的状态直到取完西经后成佛,当然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只是最初的状态据说也是相当恐怖,如果孙悟空是妖怪出身的话估计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存在了。
◆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器有何作用 ◆朱元璋为何喜欢朱允炆 ◆朱瞻基为什么要弑父?这样的说法有真实性么? ◆河豚鱼计划是真的吗?是什么意思? ◆明朝真的有骨气吗?是最有骨气的王朝吗?丰岛海战是清朝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海战了,当时话说也打得非常的激烈,那么丰岛海战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呢?牺牲的人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一个情况吧。
◆顿巴斯地区为什么那么难打?为什么非打不可? ◆亚速钢铁厂有多难打?看看地下工事剖面图全明白了 ◆俄罗斯车臣特种部队厉害吗?从历史上的车臣战争就知道了 ◆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说到古代人对一个地方的喜爱用什么来表达,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诗句了,今天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江西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诗人都用诗句写过,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
◆救风尘讲的是什么故事 ◆救风尘是悲剧吗 ◆梦华录是根据什么改编的?关汉卿的元杂剧大家了解下 ◆君子慎独,卑以自牧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说到这个玄奘法师还是有太多的争议了,那么真正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怎么样的呢?相关的问题还是很多人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元朝一共有几个皇帝?分别都是谁? ◆怎么理解元朝统治下汉人妇女太惨这个说法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这些历史信息可知一二 ◆元朝根本不属于中国历史的说法对吗?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去哪了最近很多人对土耳其和伊拉克的战事又吸引了,很多人要问了,这两家又为什么要打起来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还是值得探讨的,毕竟国外的一些历史我们还是狩猎比较少的,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学学吧。
◆2008年格鲁吉亚事件始末 军事冲突背后又有很多故事 ◆格鲁吉亚人为什么歧视中国人?看他们总统的身份就知道了 ◆南奥塞梯地理位置在哪?人口和面积介绍 ◆南奥塞梯现在归谁?属于哪个国家? ◆美国最无能的五位总统分别是谁?话说这5个人不会被美国历史遗忘说到收藏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难度高,入不了门,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寻的,下面是一篇关于囊中羞涩如果玩收藏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
◆崖柏香味有毒吗? ◆莫桑钻和钻石的价格有区别吗? ◆金丝铁线是指什么? ◆榴石到底是什么宝石 ◆1角钱硬币价值多少钱?哪一种最有收藏价值最近很多人想知道这个中国各个朝代的时间表,那么这个表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具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启示 ◆夸父逐日反映了什么精神?说明了什么道理? ◆夸父逐日的作者是谁?是谁写的? ◆夸父追日神话故事内容 ◆夸父逐日的寓意的什么?常用来比喻什么?说起美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这个国家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是这个国家就像一个青春洋溢的青年,非常有活力,在短短的100多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说清末的时候,美国城市已经很现代化了。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末同期美国城市的照片。
◆中世纪的黑死病爆发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老鼠吗?罪魁祸首是谁? ◆希特勒的娃娃兵 ◆二战各国领导人童年照片 ◆南非种族隔离图片 ◆半米长的蜈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