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历史 > 春秋历史 >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时间:2019-01-30 08:45:43来源:网络作者:明清史研究阅读:

卧薪尝胆,这可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成语,长久以来,人们都十分敬佩越王勾践的意志力和耐力,为了复国吃尽苦头,最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不过,人们在传颂勾践卧薪尝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难道偌大一个吴国被越国打败,靠的就只是卧薪尝胆这件事情吗?战争的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越国究竟为什么可以打败吴国,吴国的失败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被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蒲松龄名言曾经激励了近代历史上无数有志者前仆后继的实现自己的革命志向。不过,勾践灭吴的励志故事背后,更隐藏着吴越两国地缘政治博弈的必然趋势。

1.大载勾吴

在春秋前期,吴国势力微弱,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国,相传吴国起源于周文王姬昌的两位伯父——周太伯与仲雍。两位伯父深明大义,为了让弟弟季历(姬昌之父)即位,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在今天的苏州一带的江南建立了自己的天地。自此之后,吴国与中原各国长期无甚交往近五百年之久,直至楚庄王十三年(公元前 601 年),楚灭舒、蓼,吴国才重新进入中原各国的视线之内。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吴国长期赖以生存的核心区域是今天江苏南部的太湖平原一带,这一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成为了出现了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的水田。该地区在后世是全国闻名的膏腴之地,水热条件与地形土壤皆是得天独厚,以此地立足的吴国在数百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方国。

真正让吴国崛起的契机来自于春秋中期连绵不断的晋楚争霸。进入公元前6世纪,南北争霸的双方皆筋疲力尽,扶植敌国的周边国家进行远交近攻战略成为了不二选择。晋国因之派遣楚国叛臣巫臣前往吴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随后,吴国始伐楚及楚的与国巢、徐等国,攻入州来。“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吴国依靠来自晋国的军事技术支持开始自东向西,溯游而上顺长江进攻楚国。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2.楚越相通

在太湖平原之南,即今浙江宁绍平原一带,同样有一个长期位于中原国家视线之外的国家——越国。相传越国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但直到允常为越国首领之时,越人才进入中原群雄的目光之中。

楚灵王四年(公元前 537 年),楚王会合诸侯进攻吴国,越大夫常寿过率领越与楚灵王在琐地(今安徽霍丘县东)相会,以支持楚人攻吴。到楚平王十一年(公元前 518 年)楚出动水军攻吴,越国又派大夫胥犴在豫章犒劳楚师。楚国这次又遭到失败。阖庐十年(公元前505年),越国趁吴军七战入郢的契机,向吴正式发起进攻,深入吴地,迫使阖庐从楚退兵的因素之一。

在吴楚争锋的当口,楚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认识到越国的作用,也将之作为远交近攻战略的重要与国。越国方面,越人依靠宁绍平原的农业基础(自良渚文化之后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与楚国的战略支持,成为吴国背后的巨大隐患。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3.吴越争雄

吴国虽然占据了水泽密布的太湖平原地区,但当时的“苏锡常”区域大部分仍然被古代的“五湖”(太湖前身的大片沼泽所占据),东部地带也大面积处于海平面之下,因而并不像后世那样存在大片适宜的耕地。除此之外,吴国境内并无山川为固,尤其是吴国孤城姑苏(今苏州)更是无险可守。因此,当勾践重整旗鼓包围吴国都城时,吴王夫差确实无路可退。

反观越国,虽然宁绍平原面积不及太湖平原,但是处在丘陵环绕之下,地势相对较高,越人也因此与南方山岭之间的“百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较之吴国有着更广大的战略后方。因此,当越王勾践只剩下5000 甲兵之时,便可以退保会稽山,与吴国进行战略相持,夫差所率步兵无力对付纵横山野的越人,自然只能与越国议和。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 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另外,越国与吴国的战略指向同样决定了两国的命运。吴国起于东南,但其既定国策是北上逐鹿中原,与齐、晋等国一争高下,这就超出了吴国所处地缘战略环境与资源储备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而越国则不然,越人在吴越争霸之后便向宋、鲁、楚等国示好,将吴国所占之地尽数还于各国,安然享受东南霸主的名号,合理的控制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从而可以最终取得胜利。

标签:越国吴国卧薪尝胆勾践楚国 上一篇:为什么长平之战要用赵括 赵国名将众多为何都不用 下一篇:古代蛮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