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历史 > 春秋历史 > 甘罗12岁当丞相是真的么?

甘罗12岁当丞相是真的么?

时间:2019-03-14 17:32:54来源:本站整理作者:历史客栈阅读:

甘罗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天才,最大成就年仅12岁就关拜上卿,相当于是丞相官职,不过12岁就成为一国之相,这真的可能么?甘罗是秦国著名大臣甘茂的孙子,据说甘罗小小年纪就拜于吕不韦门下,此后出使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就为秦国夺得十几座城池。因此才被秦始皇封为上卿。根据历史考究,甘罗比秦始皇小三岁,两个小孩子真能有如此能耐么?其实史书对于甘罗的记载并不算多,可能还是传奇色彩偏重。

甘罗12岁当丞相是真的么?

俗语有言:“少不少,甘罗十二作宰相;老不老,姜尚八十事文王。”

甘罗,这个少年天才在大秦历史中短暂出现,却在历史洪流中璀璨不灭。关于甘罗的争议很多,基本集中在生于何年,以及传奇色彩浓厚的死因。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记载,“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甘罗是秦国名臣甘茂的孙子,出生于下蔡,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颍上县甘罗乡,因每次和别人介绍自己时,总是先讲国家,因此大家在称呼他时都冠国姓于名前,称其为“秦甘罗”。

关于甘罗的生年,已知被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宰相)时12岁,可以根据史料记载的时间来进行推算。

首先,根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燕召公世家》以及《史记·赵世家》得到背景如下:

燕王喜九年,秦王政即位。

次年,赵悼襄王即位。

甘罗12岁当丞相是真的么?

燕王喜十二年,燕太子丹质于秦,甘罗使赵,秦归燕太子,赵攻燕。

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

二十八年,秦灭赵,荆轲刺秦王。

次年,秦攻燕,拔蓟都,燕王喜杀太子丹。

据《战国策·卷七·秦策五》记载,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甘罗说服张唐前往燕国为相,但此次出行需要途经赵国,而张唐曾带兵攻打赵国,赵王恨欲其死,甘罗主动请缨赶赴赵国为其开路。

该事件发生在吕不韦为相时,即甘罗出赵不能晚于秦王政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此后吕不韦不再为秦国相。

其次,赵国赵悼襄王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44年至公元前236年。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13岁时庄襄王去世,始皇即位。此时是燕王喜十年,推算可知事件发生在秦王政三年到九年。

甘罗12岁当丞相是真的么?

历史上赵国共对燕国发起过三次战争,分别是:

公元前244年,即赵悼襄王元年、秦王政三年,攻打燕国的赵国将领是大将李牧,战后夺取了燕国两座城,分别是方城和武遂。

公元前242年,即赵悼襄王三年、秦王政五年,秦兵困赵,名将廉颇出走,燕王喜见赵国内外交困,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思想,命剧辛攻打赵国,但败于庞暖之手,被俘两万余人。

公元前236年,即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赵王再次发动战争,将燕国狸阳成收入囊中。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量兵力和燕国纠缠之际,秦国大将王翦、杨端和桓齮伺机出动,拿下赵国邺地城市九座。

第三,《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记载:“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亦有记载:“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甘罗12岁当丞相是真的么?

史料中的三年,正是秦王政三年,也就是赵悼襄王元年,恰好是赵国出兵攻打燕国的时间,换算后为公元前244年。

秦王政三年,甘罗12岁被赐任上卿,同年嬴政15岁,由此可知嬴政比甘罗大3岁,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因此,甘罗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看过小说的诸位都知道,故事中的主角出生必有异象,死后天地同悲。但甘罗却很意外,名气这么大的少年天才,史料中却既没有记载他的出生,也没有记载他的死亡,仅记载了他非常耀眼的12岁当宰相。

既然正史不记载,那么民间就要代劳了,理智的人认为,以战国时期的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甘罗可能是生病去世;浪漫的人则认为,甘罗很可能是外星人的孩子,12岁以后就被外星人接走了;而宫闱传说,则是说甘罗为表示对王后的不满,在捡棋子时故意捏了她的脚,正所谓“女人脚光看不能摸”,何况还是王后的脚,于是甘罗就被依律斩首了。

总之,这个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惊人的才华之后,就神秘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传说供后人感叹。

标签:甘罗丞相秦始皇 上一篇:骊姬为什么是妖姬? 下一篇:晋文公是如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