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历史 > 唐朝历史 >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时间:2019-04-25 08:18:08来源:本站整理作者:读史品生活阅读:

边塞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整个唐朝时期边塞诗的数量就有将近2000首,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从军行》、《关山月》、《燕歌行》等。为什么唐朝诗人都这么爱边塞诗呢?实际上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题材,并不是所有诗人都到边塞生活过,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还有对塞外美好风光的向往写进诗中,突出想要报效国家,以及建功立业的情感。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唐朝的边塞诗,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大唐天宝十三年,岑参随军出塞,进入安西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武判官离开边塞回京,岑参写诗相赠,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唐诗是唐朝繁荣文化的象征,我们从小分析唐诗的类型时,往往会有一种叫做边塞诗的题材被提及。然而这些边塞诗的作者并不是带兵打仗的武将,而是只能舞文弄墨的文人游客。那唐朝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为何前赴后继的跑到危险而又荒凉的边塞受苦呢?这就要从盛唐流行的尚武文化讲起。

我们经常讲唐朝开放的风气与其血统中少数民族的因子是分不开的,北方游牧民族向来好武,唐朝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而唐朝在武功方面也有着赫赫功绩。习武从军是整个社会的风尚,因此这些文人墨客自然也受到影响,前赴后继来到前线边疆,在将军或者元帅的幕府中用自己的方式来杀敌报国。正因为如此,唐朝才涌现出了那么多气势豪迈的边塞史诗。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再以岑参为例,他在许多诗句当中表白自己从军塞外的意图和决心。“功名需及早,岁月莫虚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实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类似的诗句枚不胜举,岑参有着非常浓厚的功名心,而建功立业不是纸上谈兵,舞文弄墨。而是直接投身疆场,挥斥方遒。从而建功立业,扬名西北。

与岑参一样,唐朝诗人高适也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热衷于功名进取,时时渴望上阵杀敌。他的《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这里似乎是一种赌徒的心态,以死来博得功名,从而扬名立万,画图麒麟阁。如若蹉跎岁月,当一个穷酸文人,只能是虚度岁月,成一老翁。或许我们觉得高适这里的思想有些极端,功名心太盛。其实如果观察高适生活的时代,就不会这么想了。高适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后期,那时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把持朝政,政局腐败。使得许多有才之人入仕无门,或者得不到施展的舞台。如果苦苦守在朝歌之中,听着靡靡之音,那么只能消磨志气,如同行尸走肉。因此他试图脱离这样的生活,在荒野的战场上,大刀阔马,杀敌报国。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唐朝重军工,完全可以通过边疆立功来取得仕途上的进取,所以高适对于边塞的憧憬也是有着很合理的原因的。唐朝开国以来,边帅皆有名厚忠臣,往往出入将相。开元年间的宰相姚崇、宋璟、裴耀卿等人都有过边帅的经历。姚崇曾经是灵武道大总管,宋璟出任过幽州都督、岭南五府经略使等等。文臣以武功为自己的试图曾光添彩,武将当然博得王侯的功名更是不在少数。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等,解释边关大奖,封王进爵 名震朝野,这些人的经历为当时士人出塞树立了榜样。

高适后来走的就是这条路子。这一转型非常成功。天宝八年中举之后,成为一个小小的丘尉,高适心高气傲,不甘为人下。三年后毅然辞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成为其掌书记。自此之后官运亨通,做到淮南节度使、蜀州、彭州的刺史,最后被封为渤海县侯。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还有那位写下《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以“诗骨”闻名,他的性格激励坚昂,十分反对南朝的靡靡学风。他同样也有着强烈的立功边塞的志向。在《送魏大从军》中满怀豪情: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他激励出征者不畏强敌,立功沙场,从而扬名塞外。使得燕然山上不仅仅只有汉朝大将的功绩,大唐将士同样也要立下赫赫功名,放马阴山。他在送别友人时,也在抒发自己向往边关,一展身手,从而博得功名,光耀门楣。

除了这些我们称为边塞诗人的文人之外。一些不在此类的其他盛唐诗人,同样投身到武将幕府之中,建言献策,为国家做出贡献。比如青莲居士李白入过永王李璘的幕府,“诗圣”杜甫也曾从军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府。甚至连一心向佛的“诗佛”王维王摩诘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西北边疆壮丽的千古名句就是他曾经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在凉州劳军,经过阳关之时有感而发。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

在唐朝,文人从军风气总体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唐朝尚武的社会风气。而是与在朝廷或者内地任职相比,有武将幕府的经历更容易得到提拔和升迁,尤其是获得战功的人。唐朝时科举诞生不久,每年录取的名额只有一二百人,更高级的进士更少。在加上门荫入仕,流外人员等等,仕途竞争的对手太多了。

事实上,即使通过了科举制的的考核,想要在官宦路途上发达且风顺,入幕从军的路也是非常有含金量的资本。一般中举之后,从九品的小官一步步做起,更何况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考上进士本来已经年龄偏大,要是这样按部就班熬资历,估计七八十也不过能当个四五品(这还是顺利的情况下)但是如果任职于幕府,就会获得许多以军功叙用的机会。比如初唐时期有“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弱冠之年就进士及第,但是迁到咸阳尉的职务上时,仕途似乎就像是停滞了一般,得不到升迁。后来他跟随大将裴行俭西征突厥,任裴行俭的行军管记。裴行俭大胜回朝,唐高宗亲自接见他,苏味道也因军功得到赏赐,从此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并在丞相的位置上数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书生不想再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军工,博得一个万户侯。这是多么豪迈的气魄和理想。只有在唐朝这样开放的风气之下,才孕育出这样独特的文化。

标签:唐朝边塞诗 上一篇:唐玄宗为什么要赐死宋之问? 下一篇: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给的毒酒,为什么没有死?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